发布时间:2025-10-15 17:58:25    次浏览
铜镜的样式或古拙简朴、丰满奇异,或秀色纤纤、富丽堂皇,历代皇帝们既不用对镜贴花黄,也无暇常对明镜台,除了“正衣冠”,皇帝与镜子有怎样的缘分?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在铜镜未出现前,人们最初用水映照,冶金术发明后,才有了铜镜。我国的铜镜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晚期还在一些地方流行,这前后有3800年左右的时间。 四虎纹镜 直径12.2厘米重710克 战国“镜”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庄子·应帝王篇》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连弧螭凤纹镜 年代:战国后期 尺寸:面径18.3cm 重量:480g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人以铜为镜,铜镜除可照容、端正衣冠外,铜镜光亮反射的特性,使古人视之为神物,明亮光洁的镜面可与日月同辉。 “见日之光”镜 年代:西汉 重量:50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传说镜子是黄帝合阴阳之精所铸成,万年不锈,能通合鬼神,镜子遂成为能驱除不祥的法器。铜镜光照反射的特性被进一步引申,明镜便有了鉴古知今的历史意味。 神人神兽画像镜 年代: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 重量:820g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在中国的古代,家中有铜镜的多为皇室权贵,秦汉时期,铜都不得进入寻常人家,玩收藏铜镜的只能是皇室。从宋代开始,铜镜日益成为寻常百姓的常生活用品。宋徽宗率先把铜镜编入古器图谱宋徽宗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铜镜收藏家。历时战国、汉、唐的青铜镜辉煌了一千年,留存下来的铜镜杰作,史上极具艺术气质的皇帝宋微宗捷足先登。 菱花形月宫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宋时期,朝野均极重视古文物,因而带动了编修古器物图谱的风潮。宋徽宗整理宫廷所藏古铜器,将112面汉唐铜镜一一收入《宣和博古图》,开铜镜入古器图谱的先河。菱花形金壳瑞兽雀鸟花枝镜 唐代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据记载,宋徽宗凡是所遇前朝汉唐铜镜精品,一律收归王室,由专事登记、分类、造册著录于“博古图”内,宋代“博古图”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专著。 葵花形金银平脱雀鸟花卉祥云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宣和博古图》记载,汉唐古镜上仙人、四灵、五岳、八卦、十二辰及蟠龙舞凤等形象是天地万象的缩影。铭文内容则提供了文学与人格修养的范例,因此,研究古镜可达到教化的目的。 海兽葡萄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康熙皇帝:酷爱古铜镜与玻璃镜清代的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古铜镜和欧洲进贡的新式水银玻璃镜。康熙时期,西洋传教士便以欧洲玻璃镜及镜盒作为进献的贵重礼物,深得皇帝的喜爱。 英国 钟表化妆匣 年代:十八世纪 尺寸:长6.3公分 宽8.9公分 高10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典藏与仿古铜镜的集大成者清代宫廷的古镜收藏甚丰。清宫典藏的古镜以汉、唐铜镜为主,也有少量宋、金、元、明铜镜。这些古铜镜自成系统又风貌多变,具体体现了近两千年连绵不绝的工艺、美感与思想发展,成为以物鉴史的绝佳范例。鉴古游艺:皇帝的铜镜收藏乾隆慧眼识宝,热衷于汉唐铜镜的收藏,因为当时几乎不见战国镜,只要民间发现铜镜精品悉数纳入宫中。乾隆皇帝依循《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及概念,将宫中所藏汉代至明代铜镜收入《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等,合称为“西清四鉴”的古铜器图谱中。 “仙人不老”博局镜 年代:新莽-东汉早期 尺寸:径20.3公分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十九页五“汉仙人不老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一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匣镜 年代:隋-初 尺寸:直径15.2公分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二十页十九「唐玉匣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二十九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狻猊葡萄镜 年代:盛唐 尺寸:径15.6公分装盛于《宁寿续鉴?第二十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龙古鼎形镜 年代:南宋 尺寸:高16.25.5公分 宽12.1公分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二十页六「汉古鼎双龙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十六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蓝透明珐琅描金喜字把镜 年代:清晚期 尺寸:通长27.9cm,宽12.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装匣陈设:铜镜的匣作装裱乾隆皇帝将内府典藏的古铜镜著录于《西清四鉴》图谱,更进一步将各书所录之古镜,珍藏于与图谱同名的书册式函匣,作为殿堂陈设,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古镜收储设计。他依次制作《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西清续鉴?乙编》《宁寿续鉴》等五套书册式镜匣。每套约五十匣,作为紫禁城内位育斋、宁寿花园符望阁及盛京奉天行宫等宫殿的陈设。镜匣装祯华美繁复。封面与封底为木板裱香色地双色龙纹锦,木胎匣四侧以合牌纸砌成假书册形式。 《西清续鉴?乙编?第一册》镜匣 年代:清乾隆尺寸:长44.5公分、宽31.1公分、高5公分 雕刻木盖附梁国治行书临欧阳询《化度寺碑》 尺寸:径21.5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分享古董古玩知识;高端艺术品免费鉴定咨询信息:微信平台ID:YL13166295799主编微信ID:13166295799